發布日期:2017-02-15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陳志英團隊與華大基因等合作的一項癌癥研究成果日前發表于《癌癥醫學》雜志。該項目開發了電子計算機算法,利用癌癥基因組學構建了23名中國婦女早期宮頸癌的“癌癥抗原樹”,目的是幫助找出最佳癌癥免疫治療靶點,以提高療效。
科學家利用人類基因不斷突變、突變可以遺傳到后代兩大特點,做出人類起源于非洲的結論,并繪制了走出非洲衍化出不同人種的路線圖。除了膚色不同,人類種族間對疾病與治療的敏感性都有差異。同樣,癌癥起源于一個細胞,是基因突變積累的結果,這些突變產生很多新靶點,成為癌細胞獨有且理想的治療靶點,不會傷及正常細胞。由于突變不斷發生,衍生出許多細胞群,不同細胞群有不同的靶點組合,對治療的反應也不同。目前的免疫治療大多只針對部分細胞群,對于實體瘤來說臨床上可使腫瘤縮小、病情穩定,但殘留癌細胞群繼續生長,不久又復發。
“癌癥抗原樹”是該團隊根據癌癥基因組學的資料,找出一個癌癥內所有細胞群及其靶點之間的進化關系,幫助確定“樹干”上所有癌細胞共有的靶點,以極大地提高療效。該算法對指導發展新一代癌癥免疫治療技術有重要指導意義。該項目是該團隊構建的“微環DNA基因載體癌癥免疫治療技術平臺”的一個組成部分,旨在開發出安全、高效、方便、可負擔的抗癌基因藥。
來源:中國科學報